top of page

根治中晚期肺癌的契機 – 走出生命幽谷 免於復發恐懼

  • 作家相片: 曹昌堯 博士
    曹昌堯 博士
  • 2019年5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19年6月18日





十多年來,肺癌始終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,根據衛福部統計,我國死於肺癌人數逐年攀升,近五年來,每年都有高達 9000 多人,等同於平均每天超過 25 人死於肺癌。由於近七成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,因此新的治療方式有著迫切的需求。肺癌依照細胞形狀可分為四大類,肺腺癌 (adenocarcinoma)、鱗狀細胞肺癌(squamous cell carcinoma)、大細胞肺癌 (large cell carcinoma) 及小細胞肺癌 (small cell lung cancer, SCLC),而肺癌分期在臨床上對於癌症的判斷、治療選擇及預後皆有密切關係,可分成四期。


第一、二期皆屬於早期,此時癌細胞仍侷限在肺臟內部,臨床治療上,可透過手術切除,約有20% 肺癌患者在被初診斷時,屬於此期。至於第三期,則是有約 10% 到 15% 的肺癌患者被診斷為此期,基本上即使到了這個階段,癌細胞都還尚未擴散到其他器官,仍有追尋痊癒的機會。因此這時候,若患者能接受手術,就會以開刀方式切除癌細胞。最容易區別的是第四期,只要發生遠端轉移,如腦轉移、肝臟轉移、骨頭轉移、或是癌細胞從一側的肺轉移到另外一側(對側肺轉移),即為肺癌末期,有 70% 到 80% 患者被診斷為此期。在肺癌的四個期別當中,第三期因為人數較少,且治療方式並不如第四期肺癌明確,值得更近一步討論。

根據過去的臨床試驗結果,對於不能進行手術的第三期肺癌患者來說,相較於單獨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、或是分別接受放療及化療,接受同步放化療(CCRT)是最能降低癌症復發機會的方式。同步放化療的原理,是利用化學治療藥物,破壞癌細胞本身 DNA 與細胞結構,以提升放射線對癌細胞的敏感度,強化放射線消滅癌細胞的成果。若患者本身沒有其他像是心臟衰竭、腎衰竭之類的問題,體能狀態也不錯,則會建議患者在同步放化療後,接受手術以切除腫瘤,此為過往十年至十五年之間,第三期肺癌的標準治療模式,也是有機會根治肺癌的治療方式。


而近幾年來,免疫治療的出現,使得第三期肺癌的治療出現新選擇,而且研究還發現,第三期肺癌患者若在接受同步放化療後,緊接著接受免疫治療,效果尤其突出。背後原理,是人體免疫系統可辨識癌細胞產生的特殊蛋白,進而將其消滅,但若碰到有些抗原性相對較弱的癌細胞,也就是「冷腫瘤 (cold tumor)」,免疫細胞就無法辨識並對其發動攻擊。這時候,患者如果先接受放射線治療,讓發炎或部分壞死的癌細胞釋出癌抗原,變成「熱腫瘤 (hot tumor)」,就可讓免疫細胞聚集於腫瘤周遭位置,一舉消滅癌細胞。


免疫治療出現 成根治第三期肺癌契機

免疫細胞上有個被稱作「PD-1」的開關,可預防免疫系統清除體內異常細胞的同時,一不小心,也把體內正常細胞一併消滅,而正常細胞的PD-L1 蛋白可將 PD-1 開關關掉,以避免遭到免疫細胞殺害。不幸的是,癌細胞發現了這個弱點,為了不讓體內免疫細胞將其清除,也會分泌正常細胞所產生的 PD-L1 蛋白,混淆免疫系統的辨識能力,因而逃過一劫。此時免疫藥物的作用就是阻隔PD-L1 或 PD-1 這兩個位置點,讓免疫細胞跟癌細胞接觸時,不要誤以為它是自己人,進而發揮功用,殺死癌細胞,也就可鞏固癌症病情,使腫瘤不再復發,達到一直以來「根治」第三期肺癌的治療目標。


第三期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療後,再接續接受免疫治療的三合一治療模式,從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看來,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延後疾病復發的時間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(NEJM)去年就發表了一個免疫治療的重要試驗,幫第三期肺癌患者帶往根治的目標。這份試驗結果指出,第三期肺癌患者在接受完同步放化療後,後續再接受 PD-L1 抑制劑IMFINZI(durvalumab) 作為治療藥物,完成為期一年的鞏固性免疫治療,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三倍之多,並降低將近四成的死亡風險,有效幫助患者挑戰根治肺癌。


標靶、化學、免疫治療 第四期肺癌治療選擇多元至於第四期的患者,一般來說,第三期肺癌患者若未接受治療,在 6 至 12 個月後,癌細胞就會發生轉移,使得病情進入第四期;但病況一旦發展至第四期,因癌細胞已遍佈全身,就不太可能將其完全根除,只能以延長生命作為治療目標。西元兩千年後,標靶治療 (targeted therapy) 藥物IRESSA(gefitinib) 的問世,使得腫瘤生長能長時間受到控制,存活時間隨之延長,也就改變了第四期肺癌患者的命運。

標靶藥物為典型的精準醫療 (precision medicine),其概念是找到癌細胞的驅動基因,找出突變位置,再對其給予藥物治療。以肺腺癌為例,患者須先接受基因檢測,檢視特定基因如 EGFR有無突變,若突變確實存在,此類患者就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,且這樣的治療對約 7 成左右的患者都有一定成效,平均存活時間可達兩年。目前亦有針對 EGFR T790M 此一抗藥性突變有效的第三代標靶藥物 TAGRISSO (osimertinib) 問世,可幫助對於第一線標靶藥物發生抗藥性的患者延長更多存活時間。


而無法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,就只能接受化學治療,但其治療反應率,也就是腫瘤可以得到控制的機會,卻低於四成,且 PFS(無進展生存期)平均不超過 6 個月,成效有限。隨著免疫治療藥物問世,才使得第四期肺癌患者有更多治療選擇。研究發現,將化學與免疫治療藥物兩者相加,可有效延長治療反應率,從 4 成增長到 6 至 7 成,且 PFS 也可增加一至兩倍的時間,這樣的治療模式,目前在美國跟台灣都已得到許可。然而免疫治療費用高昂,一個月要價十幾二十萬,一年花費上看約兩百萬,因此對於肺癌患者來說,最理想的狀態,還是在初期就能夠被診斷出來,因此建議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民眾,可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等篩檢,以及早發現,即時接受治療。


>>>>> 本文出自107/11/29 NEWS98 FM98.1名醫 on call 採訪稿 並刊於 生物醫學 第十二卷第一期


Comentarios


©2019 by 曹昌堯醫師診療室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