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疫力的三道防線-第一章:概論與第一道防線「物理屏障」
- 曹昌堯 博士
- 2019年5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19年5月24日
概論與第一道防線「物理屏障」
國人偏好提升免疫力,免疫力真的越高越好嗎?本文將為您揭露人體免疫力的奧妙。
前言:中醫與健康食品都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,西醫呢?好像沒有什麼撇步。事實上,只有打預防針能針對特定的感染提供「特異性」的免疫力,但是疫苗如果猜錯了病原體也沒有效,像今年的流行性感冒疫苗,猜錯了病毒,打了效用也不大。基本上,健康的的成人都擁有自己「專屬的」一套完整的免疫系統,否則就無法在這個充滿病菌的世界活下去了。
生物體免疫力概論:
(1)生物體的防禦通則:舉凡生物,從單一細胞的細菌到最複雜的人類,都各自有一套免疫系統,以對抗外界病原體或有害物質的入侵。當然細菌的免疫系統遠遠的比人類的簡單,但是,這些單細胞生物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免疫機制,包括:抗微生物多肽,例如:防禦素、吞噬作用和補體系統。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,發展出最複雜而有效的防禦機制;當病原體,例如:細菌或病毒進入人體時,它透過蛋白質、細胞、器官和組織之間的相互運作,依序的、分層的對這些入侵的有機體進行消滅與移除的動作。
(2)人體的防禦系統:簡單的說: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三道防線,各司其職。第一層為「物理屏障」,例如:皮膚和口、鼻腔及胃腸道的黏膜,透過這一層防護可以有效地阻擋病原體進入體內。第二層為「先天性免疫」(innate immunity ),當病原體突破第一層防禦時,這層免疫系統會迅速反應;先天性免疫系統存在於所有的動植物身上,它包括炎性反應、補體系統和多種具有特殊作用細胞。但是這道防線沒有病原特異性,它反應快速但不如適應性免疫(adaptive immunity)精準而有效。第三層為適應性免疫,它是脊椎動物特有的,具有抗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。當病原體「首次」侵入人體後,透過先天性免疫的防禦過程,此一步驟可以激發適應性免疫,產生對病原體的識別,形成「免疫記憶」。當再度感染相同的病原體時,適應性免疫就會利用記憶細胞及其產生的「抗原特異性」抗體對病原體做出更快速而且有效的免疫攻擊。

(一)第一道防線「物理屏障」:生物體的表層屏障可以分為機械、化學和生物學屏障。
1. 機械屏障:植物的臘質葉面、昆蟲的外表骨骼以及脊椎動物的皮膚、鼻腔或口腔的黏膜都屬於「機械屏障」。生命體不可能完全隔離於生活環境之外,例如:人體需要進行呼吸作用與消化作用來維持生命,這兩套系統就隨時有暴露於外界病原體的風險,所以除了上述的機械屏障,呼吸道還可以透過咳嗽或打噴嚏來排出呼吸道中的病原體,嘔吐與腹瀉就是消化道相對的機轉。
2. 化學屏障:皮膚、呼吸道和消化道能夠分泌多種對抗病原菌的物質,例如β-防禦素。而唾液、眼淚和奶水中也含有一些酶,具有對抗病原菌的作用,例如溶菌酶和磷脂酶A2。這些化學屏障是保護生物體免於病原菌感染的先天重要防線,在人體的生殖系統中,初潮之後陰道的酸性分泌物,以及精液中含有的防禦素和鋅,都可殺死病原體。另一個重要的化學屏障的存在於胃中,胃酸和蛋白酶是抵抗病原體強有力的化學屏障, 國人愛吃胃藥,中和掉胃酸反而容易引起病原菌的入侵。
3. 生物學屏障:生物體內生存著許多互利共生的細菌,在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中,互利共生的細菌發揮著生物學的屏障作用;例如腸道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腸內組織的生理條件,如pH值或可利用的鐵元素,來與食物中的病原菌進行生存競爭。這種競爭抑制了這些外來病原菌的生長,降低了它們引起疾病的可能性。 由於抗生素能夠殺死腸胃及泌尿生殖系統的「常在細菌」,卻不影響真菌的生長;因此,口服抗生素可能導致腹瀉或真菌的增生,而引起黴菌感染,例如:陰道念珠球症。對於兒童的腸胃感染和過敏症,一些研究證明,食用消化道益生菌,例如:乳酸菌,似乎有助於恢復消化道「常在細菌群」的健康平衡。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