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檢查前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– 健診不是錢花越多越安心!
- 曹昌堯 博士
- 2019年5月1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19年6月18日

一般人做健康檢查的通病:
1. 漫無目的,隨著醫院安排,反正做越貴的越好!2. 花了很多錢,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檢查?3. 發現了很多紅字的異常,卻不知道該怎麼辦?
如何做個聰明的受檢者:
做健康檢查前應該先具備的醫學知識:
1. 正確了解健檢的目的與限制:不要以為每年做健檢就可以長命百歲,健診的目的是要提早找出一些當下沒有任何症狀,未來卻可能致命的疾病,例如:癌症、冠狀動脈或腦血管阻塞,達到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的痊癒目的。然而,現在醫學的診斷技術仍然有其限制(包括儀器與人為)。例如;最先進的640切電腦斷層對找出早期肺癌的能力,也常限制在3mm以上,正子掃描甚至要大於1公分的癌症才能發現。結論是:內容適當的健檢確實能找出你目前沒有症狀的潛在疾病,但是不要期待百分之百的篩檢率。
2. 適當設計健檢的內容與頻率:健檢應該先針對你現有的症狀與症候進行進階診斷,例如:你長期患有高血壓,並且有心肌梗塞的家族病史,應優先安排「冠狀動脈」的CTA(電腦斷層血管攝影),評估冠狀動脈鈣化與阻塞的狀況。如果你沒有三高、或其他的冠心症的危險因子,花大錢選擇這項檢查就沒有意義。結論是:健診的內容應該個人化、策略化,由專業的內科醫師先進行評估後再設計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內容。
3. 不同的檢查應該有不同的頻率:內臟器官的功能性檢查(例如:肝、腎功能、血脂肪、膽固醇檢驗,應該每年進行一次檢測,但是,癌症的篩檢應該每二到三年進行一次即可(例如:肝臟超音波、胃鏡、大腸鏡,如果檢查正常2年後再檢查即可)。但是如果你有特殊的危險因子,例如慢性B型肝炎,那針對肝癌的超音波檢查就得每半年進行一次;或是大腸鏡檢查有息肉(尤其是腺瘤)、或有家族病史)的人,最好第二年就要再追蹤一次。
4. 現代醫學能提供健檢的項目:健檢主要的目的是篩檢出沒有症狀與症候的慢性病或癌症,一般檢查的項目可以分為三大類:(1)血液、尿液及糞便檢驗:這些主要是內臟功能的檢查,例如:血糖及內分泌功能或肝、腎功能與血脂肪的檢驗,大多數由檢驗科負責處理。(2)影像學檢查:主要是進行癌症的篩檢,包括:X光、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(以上由醫學影像部,俗稱X光科進行)、超音波(由各專科進行,例如:婦科、肝膽科),另外,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由核子醫學科進行。(3)內視鏡檢查:主要是由胃腸專科醫師進行的胃鏡及大腸鏡,除了腫瘤的篩檢,也要看胃腸道是否有息肉、發炎或潰瘍以及是否有胃食道逆流(後者是常見的文明病,是引起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)。進行這些檢查前,應該由內科或家醫科醫師先進行詳細的問診與身體理學檢查之後,再依據個人狀況安排個人化健診。
5. 哪些健檢內容(或宣傳)會誤導你的醫療觀念?(1)抽血檢查包羅萬像,但有很多檢查當作疾病篩檢是沒有意義的:例如:癌症指數,舉例:CEA(癌胚抗原)常被拿來做為大腸癌的篩檢,但是有許多患者,尤其是癌症早期時,CEA的指數常常在正常範圍內。(2)沒有一種影像學檢查可以適用於全身各個器官:例如:利用核磁共振做全身的掃描來篩檢癌症時,肺部的小腫瘤就不容易被篩檢出來,早期肺癌篩檢最好的方法是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。另外,只用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無法達到全身的癌症篩檢目的,因為小於一公分的腫瘤,或是腦部及泌尿道的癌症,無法透過正子掃描檢查出來。
結論:做一次全身健診其實不太輕鬆,也要花很多錢,建議您事先跟醫生好好討論一下,讓每一項檢查都能夠達到實質的效益。健康檢查後,所有異常的項目應該由專責的醫師詳細解說,並清楚地告知如何進行後續的檢查及追蹤。


Comments